谈到影响,得先知道我们一般会从美国进口什么东西?而美国人一般又会需要我们的什么商品?
参考一下我国海关的一组数据统计,2022年中美贸易额达约7600亿美元,其中进口商品结构以机电产品、农产品和能源为主,以下是我方主要的进口类别及代表性商品:
根据2024年至2025年的贸易数据及政策动态,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种类,涵盖了制造业、消费电子、日用品等多个领域。
从这两张进货单可以看出,川普大棒乱打,坑的是那些给自己投票的人,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。
比较典型的日用品有:电子产品(手机、电脑)、服装、家具、家电等中国制造商品,会因关税导致成本上升,零售价平均上涨10%-30%。
一些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压力更大,这些家庭的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,必需品支出占比高,会受影响显著,部分家庭被迫减少一部分必要的消费,导致生活质量下降。
美国一些依赖中国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企业(如汽车、机械制造)面临成本攀升,部分企业将生产转移至越南、墨西哥等地,但短期内很难立刻见效。
一些受保护的美国行业会短暂受益,钢铁、铝业等被关税保护的行业就业率一度上升,但是更多行业受冲击:依赖进口或出口的企业裁员明显。
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(NBER)统计,关税政策导致美国净流失约24.5万个就业岗位,尤其在农业和制造业。农业方面,中国对美大豆等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,导致美国农民损失超110亿美元,联邦政府不得不提供补贴。
推高整体通胀:2018-2020年,关税政策使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额外上涨约0.5%,加剧通胀压力。
美联储政策被动调整:若通胀持续高企,可能迫使美联储加息,增加房贷、车贷等信贷成本,进一步抑制消费。
逆差不降反增:尽管关税旨在减少对华贸易逆差,但2019年美国对华商品贸易逆差仍达3456亿美元,仅比2017年下降约8%(部分因疫情前囤货)。
替代进口来源成本更高:从越南、墨西哥进口的商品价格普遍高于中国,部分抵消了关税效果。
“去中国化”尝试:美国企业加速多元化供应链,但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中国的高效产能。
消费者转向二手或低价替代品:部分家庭减少购买新电子产品,转而选择二手市场或低价品牌(如小米替代苹果)。
长期来说,供应链重构和贸易摩擦削弱了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,消费者最终承担了大部分成本。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(PIIE)测算,特朗普关税政策每年给美国家庭增加约1300美元的开支。
我们主要涉及就业、物价、产业转型以及消费结构等多个方面:就业压力、物价波动、企业生存困境。这些压力会倒逼我们的产业升级、技术自主、内需市场壮大。
中国对美出口占比较大的行业(如机电、纺织、家具)将会因订单减少,导致制造业岗位流失,广东、浙江的电子代工厂部分企业可能要被迫裁员或停工。
早在2018-2020年,部分中小型工厂因美国订单下滑超30%而关闭,导致约200万农民工返乡或转行。
企业利润下滑:出口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,不得不压缩利润或降价,进一步影响员工薪资增长。
我国的反制措施中,对美国大豆、猪肉等加征关税,会导致国内相关商品价格波动。
我国可能会转向巴西进口大豆,但全球大豆价格因需求竞争上涨,推高食用油和饲料成本,间接影响猪肉价格。
芯片与高端零部件是主要受灾区。美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加剧“缺芯潮”,导致电子产品生产成本上升,手机、汽车等终端产品涨价。
我们供应链本土化的压力非常大。企业被迫加速国产替代,但短期内技术瓶颈导致部分商品质量或供应不稳定,如国产半导体良率较低。
这样一来,我们的消费结构变化,出口受挫促使政策转向“内循环”,刺激国内消费。
比如2020年重庆GDP增速达3.9%,高于全国平均(2.3%),受益于汽车、电子内需拉动。
出口制造业萎缩导致农民工从沿海返乡,推动本地服务业与乡村振兴(如贵州大数据产业、江西农产品电商)。
房地产调控:为对冲经济下行风险,部分城市放松楼市政策,但居民房贷压力仍非常大。
民族情绪的压力之下,技术自信会反弹。外部压力强化公众对自主创新的支持,“芯片自立”成为社会热议话题。
我国会通过“双循环”战略、减税降费、新基建投资等措施缓解冲击,但转型成本仍需普通民众与企业共担。
未来影响将取决于中美博弈的持续性,与我国内生动能(内部存在的驱动其发展的力量或能量)的培育效率。
78岁汪明荃回应“罗家英四度患癌”:尊重其放弃化疗的决定;罗家英此前称最多剩9年寿命
宿管大爷值班室疑中暑离世,有学生热得受不了网购冰块;青岛大学:暑假将装7000多台空调
【预告】7月9日 南方教研大讲堂第154场——优化数学概念教学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
英特尔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“Arrow Lake Refresh” CPU 系列
2699元!小米推米家台式净饮机凉白开版:40℃~100℃广域温区 获母婴级认证